人卫中医助手-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人卫智数-人民卫生出版社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阅读 838 分享 收藏 4 笔记 纠错

笔记

X

纠错

  • 点击上传图片,最多上传3张!
概述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心前区、胸膺、背部、肩胛间区隐痛或绞痛,历时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呈反复发作性,经休息或服药后迅速缓解;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持续不能缓解。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内经》对胸痹、心痛已有论述,如《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和方法,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汉代张仲景,正式提出“胸痹心痛”病名,并设专篇讨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并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十首方剂,以通阳宣痹为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宋代《太平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芳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药相互为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丰富了胸痹心痛的治疗内容。明清时期,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明代徐用诚《玉机微义》中明确提出胸痹心痛既有实证,亦有虚证。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并重视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
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其他如心包炎、心肌病、心脏神经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表现胸痹心痛临床特征者,亦可参考本节辨治。
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
(一)病因
1.年老体虚 :中老年人,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或阴寒痰饮乘于阳位,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若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2.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或致心脉挛急而痛。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逸失调:过逸伤气,或劳倦伤脾,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心痛。
5.寒邪内侵:寒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法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二)病机
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心主血脉,心之阳气虚,血液失于推动,血行瘀滞;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虚失其健运,聚湿生痰,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或肾阴亏损失于濡养,或肾阳虚衰失于温煦,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并可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虚阳外脱;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交阻等。一般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为痰瘀互结;缓解期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心气虚最为多见。
病理转化可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痰瘀踞于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阴寒凝结,气失温煦,伤及阳气;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留瘀日久,心气痹阻,遏抑心阳,均可转为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此属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为风寒邪气所伤;心肾阴虚,津不化气,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阴阳并损,阳虚生寒,寒痰凝络,此为虚而致实。
胸痹心痛多在中老年以后发生,但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壮年发病多实。临证又有缓作与急发之异。其发展多由标及本,由轻转重,也可死于顷刻之间。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若失治、误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胸部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膻中或胸膺部憋闷疼痛,甚则放射至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一般胸闷胸痛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悸,或脉律失常、心衰、厥脱等危候,多属真心痛,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饮食不节、吸烟酗酒、气候突变、感受寒冷而诱发。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标志物、血清酶学、心脏ECT、冠脉CT、冠状动脉造影术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脘痛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极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胸痹心痛多为发作性闷痛,虽与饱餐有关,常在休息、服药后得以缓解。胃脘痛以胀痛为主,胃脘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表现为饥饿痛或饱餐后痛,常伴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真心痛有时亦表现为持续性胃脘部疼痛,应予警惕。
2.悬饮:胸痹心痛多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患侧肋间饱满,多伴有咳唾引痛,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并有咳嗽、咯痰、发热等肺系证候。
辨证论治

(开通VIP后可查看)

预防调护
胸痹心痛常因气候变化、情绪激动、饮食过饱、劳累过度等诱发或加重。故预防胸痹发作,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宜纳凉防暑;调摄精神,保持心情平静愉快;调节饮食,忌过食肥甘,宜低盐清淡饮食,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发作期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适当休息,保证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动而有节。
胸痹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要根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走绿色通道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并进入CCU加强监护治疗,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呼吸、舌脉、二便等变化;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同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结语
胸痹心痛的临床特征为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因与年老体虚、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等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常见瘀阻、气滞、痰壅、寒凝,闭阻心脉;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常见气阴两虚、阳气亏虚,或心肾阴虚,或心肾阳虚。治疗原则为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实证宜根据证候应用活血化瘀、理气通阳、豁痰泄浊、辛温散寒等法,虚证宜用益气养阴、益气通脉、滋阴益肾、益气温阳等法。但临证所见,多虚实夹杂,脏腑互干,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按虚实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有效的中成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临证要点

(开通VIP后可查看)

名医经验

(开通VIP后可查看)

古籍摘要

(开通VIP后可查看)

文献推介
1.衷敬柏,董绍英,王阶,等.268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100-101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3.熊丽辉.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4(9):885-886
4.卢红蓉.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分析(基于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的文献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已加载全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