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中医助手-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人卫智数-人民卫生出版社

腋痈

腋痈

阅读 231 分享 收藏 0 笔记 纠错

笔记

X

纠错

  • 点击上传图片,最多上传3张!
名称
腋痈
概述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痈有“内痈”、“外痈”之分。外痈生于体表,而内痈生于脏腑,如肝痈、肺痈,虽同属痈证范畴,但在辨证论治上和外痈多有不同。

痈之名最早见于《灵枢·痈疽》,其对痈的特点、病因病机、预后及痈疽鉴别已有较系统的论述。汉代《金匮要略》对痈的病脉、判断有脓无脓有了较详细的描述,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叙述了痈和有头疽、有头疽合并发的鉴别,并对诸痈别而治之,其所载辨脓之法,“以手按,若随手而起,便是脓”,针刺排脓之法,“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至今仍有实用价值。金代《河间六书保命集》提出了治痈的三大法则:“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疏通者,治其内之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并强调正气受损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朱震亨述六阳六阴之经,因有气血多少之异,宜详辨而治,对内托诸法,论述精要,对痈的脉因证治内容,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痈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命名。如生于体表肌肤间的称体表痈,生于下肢的有大腿痈、膝痈、黄鳅痈、小腿痈(又名鱼肚痈),发于耳根后的耳根痈,颈部的颈痈,腋下的腋痈,肘部的肘痈,胯腹部的胯腹痈,腘部的委中毒等;其他如生于脐部的脐痈,及发生于阴囊部的囊痈,生于外肾的子痈等,除具有体表痈的共性,又各有特性,故分节治述之。

有一些亦以痈为名的疾病,如锁喉痈、子痈、脱囊痈、肛痈、乳痈等,不仅在性质、病因、治疗上与体表痈不同,而且在转归方面,亦与体表痈不同,故分别列入发病、乳房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叙述。

腋痈是一种生于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溃后易形成袋脓。相当于西医学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灵枢》最早对腋痈有所描述,腋痈之名则首见于明代《外科正宗》,清代《医宗金鉴》对腋痈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有较系统的论述。

病因病机

常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疡等病灶,毒邪循经流窜至腋部所致。或因肝脾郁热,兼忿怒气郁,导致气滞血壅,经脉阻滞而成。

1.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所致。

2.肝脾郁积,气滞血壅或兼忿怒气郁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淋巴管炎累及相应淋巴结或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至所属区域淋巴结的炎性病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诊断

1.发病前多有手部或臂部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

2.初起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

3.若疼痛日增,寒热不退,势在酿脓。经10~14天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时,此为内脓已成熟。

4.一般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者,容易收敛;若溃后脓流不尽,肿势不退者,多因切口太小;或因任其自溃,疮口不大;或因疮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此时需及时扩创,否则迁延时日,难以收口。

5.全身症状多伴有轻重不同的恶寒发热,纳呆,舌苔薄,脉滑数等症状;化脓时则全身症状加剧,溃脓后大多消失。

6.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应根据病情做B超等检查。

鉴别诊断

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需3个月化脓,溃后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可伴有午后潮热等症状。若发于左腋,小儿患者可因在肩部接种卡介苗引起。

辨证论治

(开通VIP后可查看)

外治法

(开通VIP后可查看)

其他治疗

(开通VIP后可查看)

预防与调护

1.预防:保持心情舒畅。

2.护理:参照“体表痈”。疮口收敛后,应加强上肢功能锻炼。

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已加载全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