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中医助手-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人卫智数-人民卫生出版社

猩红热

猩红热

阅读 658 分享 收藏 2 笔记 纠错

笔记

X

纠错

  • 点击上传图片,最多上传3张!
名称
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是由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主要特征。因肌肤布发痧疹,鲜红如丹,而称“丹痧”。因其咽喉肿烂,而称“喉痧”“烂喉痧”“烂喉丹痧”;因其有传染性,故称“疫喉痧”“疫痧”“疫疹”。

西医学亦称本病为“猩红热”。其病原是感染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3~15岁儿童发病居多,尤以3~8岁最多见。患病后可获得免疫力。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多数患儿预后多良好,少数患儿可发生心悸、痹证、水肿变证。

病因病机

本病由感受猩红热时邪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门户,邪毒蕴于肺胃,始郁于肌表,则见发热、畏寒等卫表见症;热毒炽盛,内外充斥,则见壮热、口渴等。邪毒循经上攻咽喉,则见咽喉肿痛或腐烂。邪毒剧烈,气分热盛,肺胃火炽,则见壮热、口渴不解、咽喉肿痛腐烂加重。邪毒循经外泄肌肤,则见透发痧疹、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迫营血,则见痧疹密布、颜色紫红、甚见瘀点。严重者,邪毒传至咽喉部周围组织、器官,可见化脓病变;内陷厥阴,可见神昏、抽搐;或陷入他脏引起病变;甚至发生脱证。

猩红热时邪为阳毒,善耗阴津,病至后期,邪毒外达,阴伤津亏,则见肺胃阴伤。少数患者,由于热毒炽盛,或耗气伤阴,影响他脏,如心之气阴受损,可见心悸;热毒流注关节,可见关节肿痛;热毒弥漫三焦,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可见水肿。

总之,猩红热时邪侵犯肺胃,热毒炽盛,内外充斥,外透肌肤为主要病因病机。邪毒化热化火,犯卫、入气、窜营、伤阴,从而形成邪犯卫气、邪燔气营、肺胃阴伤不同病机变化,气营两燔为病机演变中心。少数后期可损伤他脏,发生变证。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冬春季节多发,易造成流行。患儿近期有接触史。

2.典型病例可分3期。疹前期:时间较短,一般在24小时之内,骤起发热,体温较高,多在39℃以上,咽喉红肿疼痛或有腐烂。出疹期:一般在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高热,皮肤弥漫潮红,布有均匀的针尖大小的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伴有痒感;在皮肤皱褶处如腘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形成明显线状,称“线状疹”;面部皮肤潮红,口周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舌苔剥脱,舌质红绛,舌乳头肿大如刺,称为“草莓舌”。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3~5天消退,重者可持续1周,疹退后有片状脱皮,无色素沉着。

3.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咽拭涂片有A族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1.乳蛾 与猩红热疹前期症状相似,但不出现皮疹。

2.本病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鉴别 见表9⁃2。

表9⁃24 种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三)诊法提示

1.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

2.注意咽喉部的检查。

3.注意观察和询问发热与出疹的关系、观察面部特征、舌象变化、皮疹特点。

4.注意观察疹退后皮肤脱皮。

5.及时检查血常规,可做细菌培养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原体。

辨证论治

(开通VIP后可查看)

其他治疗

(开通VIP后可查看)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发现猩红热病人应及时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阴性时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应隔离7~12天。

2.切断传播途径 对病人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及时消毒处理,接触病人应戴口罩。流行期间,小儿勿去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儿童 对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儿童,可服用板蓝根等清热解毒,必要时,静脉用药。

(二)护理

1.居室空气要流通,但应避免直接吹风。

2.保证患儿充分休息,高热期间,需卧床休息。多饮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病后1月内注意心脏和尿液检查,防止发生变证。

3.注意皮肤与口腔清洁,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液含漱,1日2~3次。皮肤瘙痒者要防止抓破皮肤,脱皮时不可撕扯。

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已加载全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