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
概述
-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大多发生于感染后,尤其是发生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故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本病好发于3~8岁小儿,2岁以下罕见,男女性别比约为2∶1,秋冬二季为发病高峰期。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感染。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记载,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属“水肿”“尿血”范畴。
-
病因病机
-
本病主要因外感风热湿毒,外邪内扰使肺脾肾功能失调所致。
1.外邪犯肺风热之邪由咽喉而入或湿毒之邪由皮肤而感,均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水之上源功能失调,水道不利,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发为水肿。下焦膀胱(肾)气化失司,蕴湿化热,湿热蕴结膀胱,灼伤血络,可见血尿。
2.湿热内侵风热犯肺,通调失职,水湿内停,蕴湿化热;或皮肤疮毒,湿热内侵,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气化,水液停聚,发为水肿;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血络,可见血尿。
3.肺脾气虚素体肺脾气虚或病情迁延不愈,伤及正气,气不摄血,而致血尿。或热邪耗伤正气,由实转虚致肺脾气虚。肺气虚,卫外不固,则出现自汗,易于感冒;脾气虚,纳化失常,则出现身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等症。
若水湿潴留,湿热弥漫三焦,热邪炽盛,内传厥阴,轻者见头晕目眩,重则可致惊风;湿热内蕴,水道壅塞,水湿泛滥,可见水肿、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可致水气犯上,凌心射肺而见心悸、喘促;湿邪内蕴,水道不通,热毒炽盛,气机不畅,而致水毒内闭,则可见下关上格之危重证候。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为外感风邪、湿热、疮毒,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属于水肿“阳水”范畴,正如《类证治裁·肿胀论治》所述:“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风、热、毒与水湿互结,致通调、运化、开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而为水肿;热伤下焦血络而致血尿。重症水邪泛滥可致邪陷心肝、水凌心肺、水毒内闭之证。
-
诊断
-
(一)诊断要点
1.前驱感染史 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感染至发病有一段时期,呼吸道感染者多为1~2周,皮肤感染者多为2~4周。
2.临床表现 水肿轻重不等。轻者仅有晨起时双眼睑水肿,重者可有下肢或全身水肿,甚至出现胸水、腹水,水肿大多按之不凹陷。尿少或无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部分出现头晕头痛等轻、中度高血压表现。
重症病例可以出现合并症,合并症大多在起病1~2周内出现,主要有严重的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非典型病例可无症状或仅有尿检异常,或以肾病综合征的方式起病。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红细胞或少许白细胞。大多有血沉增快、C 3降低、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二)鉴别诊断
1.本病与IgA肾病鉴别 见表8⁃1。
表8⁃1 急性肾小球肾炎与IgA肾病的鉴别
2.急进性肾炎 起病与典型的急性肾炎很相似,但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无尿及迅速发展的肾衰竭。
3.泌尿系感染少数患儿可有肉眼血尿,但多无浮肿及血压增高,有明显发热及全身感染症状,尿检有大量的白细胞及尿细菌培养阳性为确诊的条件。
(三)诊法提示
1.在病史询问中,首先要注意年龄、性别及发病季节。并着重询问水肿发生前1~4周是否有感冒、疮毒、烂乳蛾、丹痧等病史。
2.通过问、望、触诊探明水肿的性质,以及水肿的消长与尿量及高血压的关系。
3.查尿常规、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清补体C 3等。
-
辨证论治
(开通VIP后可查看)
-
其他治疗
(开通VIP后可查看)
-
预防与调护
-
(一)预防
1.防治链球菌感染是本病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2.发生乳蛾、丹痧、脓疱病及皮肤疮疖时应积极治疗,感染后2~3周定期查尿常规。
3.避免居住在潮湿和空气污浊的环境。
(二)护理
1.饮食宜清淡,低盐多维生素饮食,水肿期应限制钠水摄入。
2.起病2周内需卧床休息,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下床轻微活动或到户外散步。
3.血沉接近正常可恢复上学,但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尿常规恢复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体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