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名称
-
足太阳膀胱经
-
原文
-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2],循肩髆[3]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4],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5]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
主治
-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6]。是主筋所生病[7]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
分寸歌
-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头头中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五调匀看,
玉枕挟脑一寸三,入发三寸枕骨取,
天柱项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廿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骶后孔,
会阳阴尾尻骨旁,又从臀下横纹取,
承扶居下陷中央,殷门扶下方寸六,
浮郄委阳上一寸,委阳腘外两筋乡,
委中穴在腘纹中,第二侧线再细详,
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
第六譩䛥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
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
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
十九胞肓廿一秩,委中下二寻合阳,
承筋合阳之下取,穴在腨肠之中央,
承山腨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
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
仆参跟下脚边上,申脉踝下五分张,
金门申前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
束骨本节后肉际,通谷节前陷中强,
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
经筋
-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
经络腧穴
-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
相关注释
-
[1]交巅:当百会穴处,与督脉相交会。
[2]还出别下项:原文指经脉从脑后浅出,并从天柱穴分别而下。目前认为足太阳经脉在头顶至后枕部有一外行线。
[3]肩髆:指肩胛区。
[4]髀枢:当股骨大转子处,环跳穴所在。
[5]踹:腓肠肌部。
[6]踝厥:指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7]主筋所生病:太阳为巨阳,行身之后,经筋即以足太阳之筋为首,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