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名称
-
黄芩
-
名称拼音
-
Huángqín
-
别名
-
条芩 枯芩 片芩 子芩
-
古籍出处
-
《神农本草经》
-
中药图片
-
-
概述
-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产于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
性味归经
-
苦,寒。趋向沉降。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应用
(开通VIP后可查看)
-
性能特点
-
黄芩味苦,性寒,苦以燥湿,苦寒能清热燥湿;苦以清泄,苦寒能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泄中上焦湿热,为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故大肠湿热,泄泻痢疾,湿热黄疸亦常用之。《本草正》云其“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滇南本草》云其“上行泻肺火”,黄芩长于清泄肺火及上焦实热,乃苦寒清肃之品。
-
用法用量
-
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
注意事项
-
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
炮制加工
(开通VIP后可查看)
-
本草记载
(开通VIP后可查看)
-
现代研究
(开通VIP后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