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语
-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攻邪治标。寒痰者温化宣肺,热痰者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反复发作,则由实转虚,且虚实之间常常互为因果,邪实与正虚错杂为患,而见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之虚哮,治当补正祛邪兼施。若发生喘脱危证,又当以扶正固脱为主。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当区别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分别予以补肺健脾或补肺益肾。
-
名称
-
哮病
-
概述
-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胸闷,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其中有关“喘鸣”的记载,与哮病发作特点类似。《素问·阴阳别论》说:“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在病理上将其归属于“伏饮”范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清代叶桂《临证医案指南·哮》进一步指出哮病的病因病机:“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一般统称“哮喘”。古籍中还有呷嗽、哮吼、齁等命名。
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等,以痰鸣气喘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病因病机
-
哮病的发生乃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邪、饮食、劳倦等诱因触引,以致痰气交阻,气道挛急,肺失肃降所致。
(一) 病因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为痰。如《临证指南医案·哮》说:“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而致哮。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致诱发。故又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均可导致肺、脾、肾亏虚,痰邪内生,成为哮病之因。幼儿哮病由于禀赋不足所致者,称为“幼稚天哮”。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脾、肾为主,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病机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肾。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所言:“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喘促》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内伏之痰,遇感引动,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气道挛急狭窄,通畅不利,而致哮鸣如吼,咳痰喘促。常见引发诱因有外邪、情志、饮食、劳累等,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由于体质差异及诱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因于寒,或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发为冷哮;病因于热,或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发为热哮;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则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者,则表现为风痰哮;发作迁延不愈,正气耗伤,可表现为虚哮。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由实转虚,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由于肺、脾、肾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相兼为病,表现为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在平时自觉短气,疲乏,并有轻度喘哮,难以全部消失。
大发作时喘哮持续不解,表现为邪实与正虚并见。肺肾两虚,痰浊壅盛,病及于心。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部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渐充,肾气日盛,再辅以治疗,可以终止发作。中老年或体弱者,肾气渐衰,难以根除,平时亦觉短气,疲乏,并有轻度喘哮。若肾虚气损,不能摄纳肺气,气浮于上,不能敛降,久发可演变为肺胀。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
1.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起病急骤。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发作时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严重者持续难平,可出现喘脱危象。
2.平时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痰多。
3.多与先天禀赋有关,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血常规、肺功能、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喘证 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2.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因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区别明显。
-
辨证论治
(开通VIP后可查看)
-
预防与调护
-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临证要点
(开通VIP后可查看)
-
名医经验
-
周仲瑛 ①风痰阻肺是哮喘发作期的主要病机,当以“祛风化痰”为主。通过祛风,可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令得行,气道通利,则哮喘缓解。常用的祛风药有麻黄、苏叶、防风、苍耳草等。病情重者则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祛风药。若属以痰为主,则用三子养亲汤加前胡、浙贝母、半夏等。哮喘久发者,加用厚朴、杏仁、葶苈子、猪牙皂等。②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采取“补益肺(脾)肾,祛风化痰”为主要大法。补肺、脾、肾,以肾为主,以杜绝哮喘之夙根。可用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等加减。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化痰祛痰之品,根据患者体质的差异分别予温化、清化、疏风、燥湿等法治之,常用药如细辛、干姜、款冬、瓜蒌等。在涤痰的同时配用祛风药,如僵蚕、蝉蜕、地龙、蜂房等虫类祛风药。
病案分析
温某,女,58岁,2011年11月18日初诊。哮喘史多年,既往冬季发作较甚,今年以来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咳嗽咯痰,喉中痰鸣,心慌,时有汗出,舌苔厚腻、质淡黯,脉沉细滑。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滞。处方:肉桂3g(后下),坎炁2条,炙黄芪12g,当归10g,钟乳石10g,炒紫苏子10g,法半夏10g,胡桃肉10g,橘红5g,沉香3g(后下),生姜2片。7剂,每日1剂,温服。
11月25日二诊:气喘减轻,仍有动则喘甚,面色无华,咳嗽痰少,苔白,脉沉细,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而治疗。处方:肉桂3g(后下),坎炁2条,炙黄芪12g,当归10g,钟乳石10g,补骨脂10g,炒紫苏子10g,法半夏10g,胡桃肉10g,紫石英12g,熟地黄12g,诃子5g,沉香3g(后下),生姜4片。7剂,每日1剂,温服。
12月2日三诊:气喘减轻,动则喘甚也减轻,咳嗽痰少,诉头昏不适,舌苔白,脉沉细,遵原法加减:上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g。7剂,每日1剂,温服。
本例患者,哮喘病史多年,辨证为正虚邪实,肺肾两亏,痰浊壅盛型。方用平喘固本汤加减以培补肺肾。方中坎炁、胡桃肉补益肺肾,固本培元,共为君药。臣以诃子收敛已耗之肺气,紫石英、沉香降逆纳气平喘,与君药相合,共收固本平喘之功。佐以紫苏子、法半夏、橘红化痰降逆,止咳平喘。诸药相伍,肺肾同补,敛降相合,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共收补肺益肾,降气化痰平喘之功。
(周奎龙,史锁芳.周仲瑛治疗哮喘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17-18)
-
文献记载
-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1):3-13
2.王成阳,李泽庚.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860-2862
3.张燕萍,王冰.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10):825-828
《景岳全书·杂证谟·喘促》:“喘有夙根……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不能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证极当详辨。”
《医学统旨》:“大抵哮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亦有痰气壅盛壮实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结,服定喘药不效,而用利导之药而安者。必须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药,倘若受伤,追悔何及。”